滚回自己的国家!”3月13日,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,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,便发视频吐槽称:“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?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!”网友:我们不接收难民,他是怎么跑来的? 2025年3月,一位乌克兰女子来到上海,她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“避难天堂”。谁知迎接她的不是免费的住房和补贴,而是一句让她错愕的话:“我们这里不养闲人,但可以帮你找工作。”这句话成了她这场中国之旅的转折点,也揭开了两种社会价值观的巨大鸿沟。 事情得从俄乌冲突说起。当时这位女子和其他许多乌克兰人一样,进入了德国。在欧盟“临时保护令”的加持下,她确实过上了一段近乎度假的生活。作为难民,她每月能领到550欧元(约合人民币四千多元)的补贴,住着带暖气的免费房子,连孩子上幼儿园都分文不花。 这样的日子足以让一个普通人衣食无忧,也让她心安理得地过上了“躺平”生活,每天睡到自然醒,逛街喝咖啡,压根没想过要找份工作。然而这种慷慨的福利政策,也是一把双刃剑。它在提供庇护的同时,也无形中滋生了懒惰。 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不工作也能活得不错时,工作的动力便消失了。有些人甚至动起了歪脑筋,把福利当成提款机。更严重的是部分难民的游手好闲开始挑战当地的社会治安,盗窃、抢劫案频发,让德国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。 他们辛苦纳税却要供养一群不劳而获甚至还制造麻烦的人,怨气越积越深。民意最终迫使德国政府收紧了政策:要么工作,要么离开。而这位乌克兰女子,正是因为坚持不肯工作,被德国“请”了出去。 被德国“请”走后,她并没反思,反而带着对“躺平”生活的执念,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她眼中的富裕国家——中国。她听说上海繁华先进,便想当然地认为,这么有钱的地方,福利待遇肯定差不了,或许能继续她在德国的惬意生活。 可当她真的站在上海的街头,向有关部门表明身份,并期望能像在德国一样获得无条件救济时,现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。得到的回复干脆利落:“中国没有这种福利,但我们可以帮你找工作。”这句话彻底击碎了她的幻想。 过惯了伸手拿钱的日子,她哪里受得了必须靠自己打拼的“委屈”。可从德国带来的积蓄很快见了底,为了活下去,她只能硬着头皮去打工。她在奶茶店干过,但嫌工资低、工时长,抱怨大家干的活不一样,工资却差不多。 她也进过工厂,又觉得环境枯燥、工作无聊,完全无法适应。这时她才真正明白,在中国原来钱得靠自己一分一分去挣。忍无可忍的她索性把自己的经历拍成视频发到网上。视频里她一脸委屈和不解地质问:“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?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!” 她甚至认为就算拿不到德国那么多钱,也不该一分钱都没有。她期待的是同情,可等来的却是中国网友排山倒海的愤怒。评论区里,指责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:“做梦还没醒?”“被欧洲福利养废了,还想来中国继续躺平?”“不干活,那就滚出去!” 大家普遍认为,她来中国根本不是为了避难,而是想找个地方继续不劳而获。她要的不是安稳,而是不劳而获的钱。甚至有很多人在追问,中国根本不接收国际难民,她究竟是如何入境的? 面对几乎一边倒的负面舆论,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众怒。她默默下架了那段争议视频,留下一句“中国这种生活方式,不适合我”,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离开。网友们看到她的留言,反而松了一口气,纷纷表示支持:“快走吧,中国不欢迎巨婴。”“希望她能找到一个真正适合她‘躺平’的地方。” 这件事也让中国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:这里欢迎的是愿意奋斗的建设者,而不是坐享其成的“福利客”。无论你来自哪里,都必须遵守规则,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。中国社会不养懒人,更不接受任何把不劳而获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。 说到底这起风波不过是两种社会逻辑的一次直观碰撞。一边是德国初期善意却养出“懒人”的福利模式,另一边是中国强调劳动回报、不养闲人的务实价值观。 它也再次提醒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: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尊重和机遇,永远是留给那些自食其力的人。那么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逻辑,以及其背后对外来者的不同态度,你又怎么看呢?